作为意向专业是大数据的一名学生,我通过走近数据科学课上郭平教授的讲座对天文大数据与计算智能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写下这篇学习心得。
首先,郭平教授向我们描述了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是无法在可容忍时间内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据处理软硬件平台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可视化的数据集合,是指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从中获取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速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是人们在大规模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做到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小规模数据的基础上是无法完成的,大数据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方法。**如今,大数据已经不仅仅是指大数据本身,也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包括数据及其采集、处理、分析、解释等在内的一系列相关技术。**
而最早迎接大数据的挑战的领域就是天文领域。显而易见,天文领域在目前来说很好的接受了挑战,并且在大数据的帮助下飞速发展——2000年斯隆数字巡天项目启动的时候,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望远镜在短短几周的时间内收集的数据量就超过了天文学历史上数据收集的总量。**大型天文巡天项目数据收集能力在近十年来发生了指数爆炸般的增长,然而海量的数据处理是天文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对传统天文研究方法提出的强有力挑战。**
天文大数据是安全可靠的。它来源于科学实验系统,面向的是基础自然科学研究,不以挖掘商业价值为目的,不会危害国家安全和侵犯个人隐私,完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数据资源的公开和共享。**天文作为开放性如此高的大数据领域,对大数据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研究技术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美国天文学家劳伦斯·克劳斯曾说过:“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和形成你右手的来自不同的恒星。”**未来在天文大数据的支持下,也许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揭示宇宙和人类发展重大奥秘的那位幸运儿。**
通过对郭平教授的讲座以及课下自己查阅的资料,我对天文大数据的表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产生了兴趣。希望将来能有幸进入大数据专业,跟随专业老师对这项领域展开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