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大数据在天文领域的运用所引发的思考
### ----第四次数据科学讲座有感(徐震鹏)
社会的运行,物质的存在时时刻刻都产生着无数的数据,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信息被人们所获取,数据成为愈发重要的一种资产。如今的大数据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是包含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解释等在内的一系列相关技术、方法、手段的统称。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天文学更加大放异彩。而这是恰恰是由于天文学这一学科本身的特点,天文学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学科。
其实运用大数据手段研究科学的行为较早就出现在天文领域,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谷·布拉赫。第谷雇佣了数名助手,倾其一生研究太阳系各个行星的运动轨迹,其数十年所记录的数据最后成为了开普勒三个定律的奠基石。在这一时期,由于科技发展的滞后,实际上第谷所记录的数据还远远称不上大数据,且他的数据主要只集中在运动轨迹的方面,不过天文的数据爆炸的这一特性已经初见端倪。科学的不断发展,当代的天文学包含了形形色色的新数据多波段的天文图像,天体光谱,星表,各种模拟数据,乃至基本的温度,气压,风力等等都被纳入到天文领域所需要获取的数据,天文领域的大数据特性彻底战线出来。不过,天文学科的数据爆炸得益于研究天文所必需的大科学装置,著名的如Pan-STARRS,LSST,LIGO,LAMOST以及我国著名的FAST射电望远镜和郭守敬望远镜,前二者最终可以产生的数据量分别达到了70PB,10-20PB等,均是以PB为计量单位的数据容量,且这仅仅只是这几个天文装置,所以天文领域的数据爆炸可见一斑。但正是得益于研究天文领域所产生的巨量数据,在大数据科技深化发展的阶段,天文这颗大树上才更快地绽放更多的花朵。
在听授课老师介绍的过程中我愈发的感受到大数据对天文学进步的重要性,但我更感受到大数据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大数据在逐渐成为各个领域所必须的一种手段。
政府部门需要大数据,没有大数据的采集,分析,此次新冠疫情我们的应对不会如此成功。有了大数据也会辅助智慧政府的建设。产业界需要大数据,农业大数据,工业大数据都是度量的标准,环境监测,气候探测都离不开大数据。学术界更不必提,同样需要大数据的推动。大数据时代近在眼前。
不过随之而来的是我不断加深的担忧。前段阵子饿了么平台推出了一样功能询问是否可以令客户多等五分钟,以此将平台及平台算法与骑手的矛盾转嫁到消费者与骑手之中,引起了社会的一阵舆论风潮。科技本身是中性的,但被不同身份的存在使用的时候,带来的社会效益也不一样。饿了么等外卖平台通过算法的加持,不断削减外卖单价,运送的费用,大数据的进步反而带来了对外卖骑手更残酷的剥削。除此之外还有大数据杀熟,个人隐私的泄露等等。运用在私人的手中,大数据反而成为一种更利于资本进行剩余价值榨取的好工具。人这一存在资本的运作下似乎正在被不断地解构成为数据,赛博朋克--控制论的世界有着降临的风险。
俗话说得好,科技发展是面双刃剑。在这一节讲述大数据与天文领域的讲座中,我更多感受到了一种危机,我国该如何正确引导大数据的发展,该如何确立数据的所有权,所有制,都将成为未来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